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
1.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带菌动物和病人。冷血动物(如鱼等)为本菌的重要自然宿主,为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。人亦可作为传染源,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。
2.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土壤、水源,尤其是皮肤有破损时,或食用被污染的牛奶、鸡肉、猪肉等罹患。也可因呼吸道吸入含有致病菌的气溶胶而罹患。
3.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气单胞菌普遍易感,当机体全身或局部防御功能减退或免疫功能低下时更易感。
4.流行特征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,可从土壤、水源以及人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得到。污染水源是造成本病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的重要原因。家畜、家禽亦可受感染。有原发病者如血液病、
肝硬化、肾病、肿瘤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等均易感本病。
病因
病因:嗜水气单胞菌是早在1937年Miles等自一名结肠炎病人的大便标本中分离得到。本菌属为革兰阴性短杆菌,(1~4)μm×(0.4~1)μm,排列成单或成双,两端钝圆,单鞭毛,有穿梭样动力,无芽孢,有薄荚膜。本菌属需氧及兼性厌氧菌。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、光滑、湿润、凸起、直径2mm左右菌落,76%菌株有β型溶血环,3~5天菌落成为暗绿色。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 (如S.S、EMB、麦康凯琼脂平板等)上形成乳糖不发酵菌落,菌落较混浊、乳灰色无臭味。氧化酶试验阳性,可与大肠杆菌区别。本菌属对糖类的利用是发酵型的,产酸或产酸产气,以资与假单胞菌属区别。
在30℃条件下培养本病菌,在葡萄糖、甘露醇、麦芽糖和海藻糖中产酸,通常伴有产气;还在蔗糖、阿拉伯糖、山梨醇中产酸产气。本菌的抗原结构尚不清楚。